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 内容页

心学札记:王阳明心学的精神与智慧

2023-08-02 09:50:00 来源: 个人图书馆-伟天英

一、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和豪雄式人格

1、中国古代人格理想——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早年多方探索:读书做圣贤,词章,骑射,兵法,佛老。知识积累的价值意义。

3、龙场悟道:二次格竹的失败,心学立场的确立:求之于内。4、静坐,动也定静也定。

5、“四句理”:“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6、“格物致知”定义的改变:“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与朱熹的不同:“穷理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对德性的强调。王阳明的救世情怀。

二、王阳明的核心学说“致良知”

1、孟子的“良知”和《大学》的“致知”。良知之定义:“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就是良知,不假外求。”“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良知是所性之觉”。

2、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即天理。王阳明与朱熹的不同,反对权威的勇气。

3、“我此良知之学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早年的兢兢业业与晚年的狂放。“易之辞是"初九潜龙勿用"六字,易之象是初画,易之变是值其画,易之占是用其辞。”“神变妙应而不流于荡,渊澄静寂而不堕于空。”

4、“致良知”的两个方向。精神本体的整合:“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5、知识与道德:以道德为统领,以知识为辅翼。道德人格的主动性:“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明的工夫。”

三、王阳明学说的特点:知行合一

1、中国哲学中的三个合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2、知行合一先后侧重点之不同:早岁重知与行本来合一,晚岁重致良知即知行合一。

3、王阳明的“无之不一”:知行合一,心理合一,内外合一,形而上与形而下合一,功夫与本体合一。分析与综合合一。战略上的大开大合与具体措置上的细入毫芒。

4、王阳明对朱熹和陆九渊的综合。

5、实践中的活智慧:良知即体即用,即中即权。

(听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学智心学课整理的笔记)

生意无穷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动漫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