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席 Author 一席YiXi
蚊滋滋,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校长、盖娅·沃思花园女主人
可能朋友们不一定有机会把家搬到一座小山上去生活,但有朝一日,我们有可能会作为一个旅客,进入到这样一块平凡而普通的田地当中。甚至在未来,你也可能是一个土地开发者,你将打交道的不仅仅是一块一块的资源,还是一张活生生的里山的生命之网。
(资料图)
(强烈推荐观看视频!你会想种地的)
土里不土气的里山生活
2023.05.27南京
大家好,我是蚊滋滋,一名环境教育工作者,来自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
九年前,我和长角羚把家搬到了一座小山上,开始了里山生活。
▲ 长角羚(左),蚊滋滋(右)
蚊滋滋是我的自然名,其实是一只手长脚长爱说话的大蚊子。
以自然名相称,是为了拉近我们和自然、和土地的距离,也让我们更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平等相待。
为什么要把家搬到山上呢?这其实跟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个问题有关。
我和长角羚之前都从事环境教育或者生态保育的工作。在教育中,我们经常会倡导城市的家庭在生活中践行绿色环保的理念。但在滔滔不绝的表达之后,总觉得自己缺乏一手的经验:我怎么就对地球友善了?我做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更好呵护环境?在生活中,我可以怎样和自然相处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把自己的家搬到了这座小山上,开始了里山生活。
里山在哪?
里山(Satoyama)在哪呢?必须要强调一下,里山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点,其实是保护领域的一个概念。它是处在城市和荒野之间的一个浅山地带,有人的生产、生活,人的干预也会产生次生林。
▲ 图片来源于《浅谈里山》里山塾,观树教育基金会
这些山地环境和我们平时熟悉的城市园林有很大不同,在城市园林里我们对环境的干预是比较高的。当然,它也和人烟罕至的保护区有很大不同,因为在保护区人的干预就很小了。
里山强调的是一个共生的系统,集合了人的生活生产和自然生态的生息,是一个综合的有机体。
从天空上看看我们的家长什么样子。
我们给这块土地取了一个名字,叫盖娅·沃思花园,位于华北平原向山区过渡的浅山地带,面积30亩,大概相当于三个足球场。一半以上面积都是自然生长的次生山林,我们没有对它进行过多干扰。
箭头所指的小小农舍,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
农舍东侧的山坡上生长着次生林。它在五六十年前被砍伐光了,又自然生长出来很多灌木,还有人工种植的树木。农舍的西侧是相对平整的土地,可以用来自耕自食。
再近距离看一下我们的盖娅·沃思花园。有农舍,有菜地,有门口的香草花园,还有放牧的草地,山上有半山的果园,以及自然荒野和平展的耕地。这里是是比较典型的里山样貌。
在山上生活久了,你会觉得大自然还是很慷慨的,特别是当你去友善地对待它的时候。
看看我们一年四季的出产。
从现在这个季节开始,门前的大桑树就已经果实累累,桑果陆续成熟了。再之后甜蜜的杏子、李子成熟,等到夏季的时候,瓜果、蔬菜也就全面上市了。
到了秋天更会享受到丰收的喜悦,有南瓜、红薯、花生。冬季的时候,我们也会把收回来的小麦磨成面粉食用。所以一年四季的物产是少量、多样获得的。
里山的生活经常需要动手,很多新鲜食物大量上市的时候,不加工就可能腐败变质,所以我们在山上经常会做一做果酱和泡菜。
夏天,吃不完的番茄完全熟透了,我们就把它煮成番茄罐头,冬天冷的时候照样吃。还可以自己榨花生油。可以说过着一种丰富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小伙伴会投来羡慕的眼光——你们在里山生活,物资丰富,一年四季瓜果飘香,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顿顿都能小烧烤,多么令人羡慕。
但我必须要跟大家坦白交代,这样的生活背后需要很多辛苦劳作的付出,而且要面对很多实际的生活问题,需要去攻坚克难、去解决。
自来水不自来
首先遇到的就是自来水的问题。
城市中,家里使用的水被称作"自来水",每当需要的时候,只要打开水龙头,水便会源源不断流出,再从另一个窟窿慢慢溜走,不知去向。直到在山中,一切需要自己安排,才真正对水有了感觉。
因为北京相对干旱,我们生活的土地没有地表水,也没有小溪河流这样的资源,因此需要开采地下水。
那水从哪来?由我们村子里的公共机井抽取深层地下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半山上的一个密闭的水窖,经过静置避光密闭保存,保证水的质量,我们再慢慢使用。
在农舍中使用这些水的时候,我们也会注意使用那些植物成分的洗涤产品,减少排水后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最终水离开农舍去到哪呢?
熟悉农村生活场景的小伙伴可能还有印象,很多生活污水免不了要露天直排,但我们觉得这么做不太合适,因此我们就把农舍排出的生活灰水,经过简单的沉淀过滤,最终导流到一个长满了芦苇的人工湿地当中。
在这也多说一句,灰水这种废水的形式,相对来说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比较小,因为它不包含粪便,所以经过适当的处理,以及在源头上使用环保洁净的日用品,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让它重新回到土壤当中。
门前的小湿地也很有来头,芦苇是本土的植物,它在灰水的滋养下非常丰茂。它不仅是我们门前的景观,同时可以通过蒸发降温来调蓄农舍前面的小气候,而且还是附近生活的野生动物们特别喜欢的栖息地。
刚刚解决了上下水问题。但因为水资源匮乏,我们还得想更多的方法,否则这个小小的水窖不足以供应我们长期使用,因为还要灌溉农田。
那怎么办?基本上是两个策略,一个是节流,就像人工湿地那样,用生活废水灌溉。同时在生活设施当中安装节水龙头,控制水的出水量。
春夏的时候比较干旱,我们在种植菜苗的菜地里铺上稻草,起到覆盖保湿的作用,这样既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又节约了灌溉用的地下水。
除了节流之外,我们还有开源的策略。这是一个雨水收集桶。
北京的春季是干旱少雨的,我们会通过建筑物屋面的雨水收集,把降落在屋顶上的雨水积攒起来慢慢地使用。最近我们就在用这些雨水浇灌我们的农田。
不脏不臭没苍蝇的生态旱厕
说了这么多节水保水的措施之后,我们再看看另外一项盖娅·沃思花园很厉害的省水神器,它就是一滴水都不用的生态旱厕。
可能说到生态旱厕,大家首先的反应是——旱厕,可以吗?好吓人呀。
在传统的旱厕中有几大挑战,会让我们听到这两个字就毛骨悚然。一个是臭气熏天,一个是蝇蛆满地,还有就是前人留下的污物直视可见,这都是我们不能忍受的。
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们的生态旱厕是不臭不脏没苍蝇的,而且在使用它的时候还会获得一种美妙的体验。
拿在我手上的这个,就是我们在旱厕当中使用的小便大便前后分开蹲便器,有了这个宝贝确实可以不臭不脏没苍蝇。
我们先来看看臭味的问题。一说到厕所的臭,大家首先会想到大便,因为它小名叫"臭臭"。但是我们翻阅了文献之后发现,大便当中的臭味主要来自一种吲哚类物质,而且特别有趣的是,这种吲哚类物质被稀释稀释再稀释之后,竟然是茉莉香氛的味道。啊,恍然大悟!
当然,也由于这个吲哚类物质不是很稳定,所以在生活经验中我们能感受到"臭臭"的确臭,但它不会长期久久地持续,而且也不那么"上头"。
真正在旱厕里让我们特别上头还辣眼睛的主要是什么?是我们小便当中存在的大量不稳定的氨氮。氨氮在小便静置的时候,会以氨气的形式溢散到空气当中。
那这个生态旱厕怎么解决臭的问题呢?
它通过小便斗连接导管,把小便储存到一个封闭的储尿桶当中,在储尿桶上端的溢流口连接一个通气管,直接通到房顶的上面,利用南北的对流风去形成一个负压,吹散臭气,再加上把通风做好,常开窗打扫,臭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接下来再看看苍蝇和污物直视的问题。我必须得先提一下我们里山生活的优越感。因为我们有一片果园,果园里有两三百棵果树,每年的秋冬季节都会修剪树枝,粉碎成木屑。
一开始很忙的时候,我们家小猫给我们上了一课。大家知道小猫有掩盖自己排泄物的习惯,但因为我们没时间去照顾它,会发现它可以接受木屑来代替猫砂。于是我们想,那刚好可以向小猫学习。
我们在大便桶投放了"金银财宝"之后,用木屑盖严、盖好,解决了公共卫生的风险问题,同时还可以让苍蝇不再来。
说到这儿,作为一只蚊子的我,要给我们的苍蝇兄弟平个反了——因为蚊子和苍蝇都是双翅目家族的成员。苍蝇之所以会大量地出现在传统的旱厕当中,其实是被我们邀请来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传统的旱厕当中,小便和大便是混合收集的,这个混合物的状态是浓稠的、黏腻的,而这种状态和口感,刚好就是苍蝇宝宝蛆虫的美味佳肴。
在虫子界,能在粪坑里混饭吃的绝对都是厉害主。因为虫虫的呼吸器官和人不一样,不是通过肺,而是通过胸腹两侧的气门来交换气体。一般的虫掉到粪坑里,由于粘稠的混合物有表面张力,这个气门就不能正常打开,它就窒息了。
但是人家蛆虫宝宝,它把这个气门挪到了腹部的末端,而且它的尾部还会高高翘起,像小潜艇一样,前边吃美味佳肴,后面开关开关交换气体,你说它是不是很厉害?
有了木屑的加持以后,大便桶的环境就变得非常干燥了。苍蝇妈妈推门一看,这个地方不适合我们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我还是另觅它处吧。苍蝇的问题就迎刃解决了。
刚才说到,每一次使用生态旱厕都会是一种美妙的体验,是怎么样呢?
用木屑来覆盖粪便,除了能够形成物理隔绝、保持干燥、不招苍蝇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因为木屑中有大量的碳元素,而粪便中有大量的没有消化完的食物残渣,里边富含氮元素,这两种元素大量存在的时候,在适当的温湿条件下就会激发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这就是一个发酵的过程。
我们定期打扫完旱厕以后,会把木屑和大便的混合物转移到发酵桶中去,经过至少6个月的时间,从11月到第二年的4月,它就会变成干燥的、疏松的、深棕色的、充满着森林幽香的堆肥。
然后我们在4月份把堆肥拉到果园喂给果树吃,果树陆续开始产果,我们收下来以后就做成果酱,留到夏令营的时候孩子们来吃。
果酱吃完了上厕所,上完厕所再堆肥,堆完肥又去喂给果树。如此循环往复,我们就品尝到了大便甜甜的味道。
哈哈一乐的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当你再去用旱厕的时候,你会觉得我不只是在使用一件公共卫生设施,我和这个土地的距离还拉近了,我可以用这样的方式与它融为一体,美妙。
当然,除了解决自来水和上厕所的问题之外,我们为了和土地和睦相处、友好为邻,还要动很多心思。
首先就是不能对环境有太多干预和影响,比如我们养的羊都是吃草的,不喂粮食的。但是如果羊集中在一个地方放牧,它们过度取食就会造成植被的退化,所以我们会在果园和草地当中轮牧,而且严格控制它们的数量。
为了让我们的蔬菜作物长得好,我们还要控制昆虫的数量,但我们不会用杀虫剂,而是用诱虫灯让它们自投罗网。
此外,在生活中不免会产生很多生活垃圾。以这种比较难搞的建筑垃圾为例,我们完全不能接受把它们丢弃在野外的粗暴做法,我们把它们关进笼子里,之后这个叫"石笼"的装置就可以作为座椅使用。
还有个亮点,这是手工的砌石、手作的步道,典型的乡村味道。
但我们并没有花大价钱从外边买来新材料。农村有很多旧房子拆下来的旧木料、旧石料,收集起来就做成了这些步道砌石。一来节约资产,二来一旦破损很容易修缮。即使日后它们慢慢崩塌掉了,也会和环境融为一体,完全没有负担。
这些都是我们在里山生活中做出的努力。
午夜"鸡鲜"超市血案
讲到这儿,可能大家觉得很厉害。但是跟大自然的相处,其实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也会发生冲突。这不野生动物邻居就来给我们上课了。
要说这个故事,还得回到2016年。那一年的春天,我们两个新农民,带着一个鸡蛋和鸡肉自由的美梦,养了200多只小鸡,从青年鸡开始养,等到夏天,它们已经长到比较健康的状态了,基本上可以准备下蛋了。
可是接下来就发生了陆续死亡的情况,一开始还没有这么惨烈,只是有个别小鸡死亡。但随着暑假慢慢过去,我们陆续发现很多非常恐怖的现场,有的是身首异处,有的是开膛破肚,而且有的时候一晚上可能出现20只左右的小鸡死亡。
我们很疑惑,因为有很多农民师傅在那里耕种果园,而且人的生产、生活的活动干扰很大,不应该会有什么凶猛的食肉动物来威胁到我们的鸡。带着这样的疑惑不解,我们就购置了红外相机,安装到了鸡舍当中,看一看凶手到底是谁。
装上红外相机以后,果然凶手就被录下来了,而且它真是非常不拿自己当外人地进出我们的鸡舍。
讲到这儿必须得跟大家交个底,当时年轻的我们有点too young too naive,我们觉得小鸡很诚恳,白天自己出去,晚上自己回来,是非常好管理的小动物。我们也假设山上果园里没有大型的凶猛捕食动物,所以就在鸡舍的底下开了个小洞,让它们自由出入。结果没想,人家凶手也尾随而来,而且还开启了"鸡舍零元购"。
后来我们不断地搜集证据,想弄清它是谁,因为刚才那个影像不足以做判断——你说它是黄鼠狼吧,也有可能,你说它是猫吧,也有可能。
这张照片很重要,大家会看到旁边有一个参照物,它的大小大概就是一个黄鼠狼或者大松鼠的大小,所以这个凶手个头比黄鼠狼大。黄鼠狼以前经常被大家冠以"偷鸡贼"之名,但其实这次不是它。
再仔细看,圆圆的头,小小的耳朵,长长的身子,走路的时候还一扭一扭的。不是流浪猫吧?因为在乡村,很多猫都是散养的,如果是猫来吃我们家的鸡,我们将会颜面扫地。
于是我们赶紧求助于救助小动物的机构,他们会用那种大型的无害捕兽笼,把它们抓住以后,再去做一些放归等等的措施,不会伤害它们。
用上无害捕兽笼,真的抓到了一只猫。但它不是流浪猫,是一只百分之百野生的豹猫。
当年它还是"三有"动物,但是现在已经升级成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了。
有了这个影像以后,我们赶紧求助于保护机构,问人家,豹猫怎么出现在我们这儿了?后来人家一看,这是个还未成年的小母猫,可能是因为年少轻狂,放荡不羁爱自由,瞎溜达到这儿来的,属于偶发事件。
我们想来想去,算了,还是把它放在一个离我们不远的自然保护区里吧,因为在那种环境下它可能生活得更安全。
可是刚放完这个小豹猫,它又来了。你怎么脚程这么快?日走一千、夜走八百是吗?
结果抓住了一看,原来这不是小母猫了,是一个成年大哥了,一个成年雄性。
我们当时还诙谐,这是不是大哥来找小妹来了?这也属于偶发事件,于是又把它放了。
可是,没过多久,第三只又来了。
我们心里"咯噔"一下,皮裤套棉裤,它必定有缘故。我们赶紧咨询保护机构,问这可怎么办?你看,都出现第三只豹猫了。
人家说,等等,咱们可能想错了,也许这里本来就有原生分布的豹猫种群,人家才是这个地方的原住民,您这个新农民一来,把人家给强制转移了,有点不太厚道。
得,于是我们赶紧忏悔、忏悔又忏悔。首先修缮鸡舍,亡羊补牢,这样我们就可以各行其道,相安无事。同时我们也觉得,还要主动去求教一下咱们山上的野生动物邻居都有谁。于是我们就借来更专业的红外相机设备。
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是我们门前经常出现的北方狭口蛙、腹蛇、蜥蜴,都是在我们的人工湿地和香草花园当中看到的,离我们很近的两栖爬行类动物。
有的时候山上的野兔也会跑下来,在我们的大桑树底下吃桑果。
在这也分享一个小经验,在野外看到野生动物最多的是看到屁股,所以不用特别纠结于自己记不住野生动物的样子——记住它屁股的样子就可以了。
后面还有一些更厉害的生活在次生山林里的大咖。自由奔放的黄大仙一跃而过,踏雪无痕的豹猫,狗獾给了我们一个标准的证件照。
果子狸与我们共享果园,普通的野生貉。还有狍子lady和gentleman款款走来。
我们山上的常客环颈雉发出"嘎嘎"的声音。
虫子可以不被嫌弃么?
其实,在山上的生活和这些大型野生动物的交手是很少的,像豹猫这种极端事件真的不常见。我们在生活中打交道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小生命,虫子是很常见的一类群体。
可能一提到虫子,在座的各位又头皮发麻了。"虫子,哎哟,离我远点。"这种感觉确实可以理解,因为城市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跟虫子的接触越来越少了。
曾经有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来我们家做客,他大概不到三岁,吃午饭的时候,他被一个落在他手臂上搓手看他的小苍蝇吓哭了。
当时我很惊讶,怎么会被一只苍蝇吓哭呢?但是我突然意识到他才三岁,有可能在他有限的生命经历里还没见过苍蝇,那确实挺吓人的。所以,在里山生活当中,也应该多积累一些和昆虫打交道的经验。
因为我们之前是学生物学的,和虫子比较好相处。但是我们没想到,很多城市人来到盖娅·沃思花园以后,在这种环境中沉浸体验了之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比如去年秋天,有一些家庭来我们家做客,经过两天一夜的露营体验之后,有一个妈妈在最后总结的时候就跟我们说:我以前有过非常不好的童年经历,小时候被男同学恶作剧,以至于有了阴影,只要有虫子在我身边存在,我就完全受不了,就崩溃了。更严重的是我甚至都不能听"虫子"这两个字,听到我就会产生生理反应。
可是在这两天一夜当中,我看到沃思花园里有很多虫子,而且我亲眼看到了美丽的茴香凤蝶。
茴香凤蝶是在沃思花园和我们一起吃茴香的好邻居,这个妈妈亲眼看到了茴香凤蝶的成虫,在茴香叶片上产下来一粒一粒小米般的卵,又看到很多非常努力把自己吃得很胖的茴香凤蝶的幼虫。她觉得这个虫子和她一样,也是蛮拼的,蛮努力的,于是她产生了改变。
在最后结束的时候,她说,虽然我还是对虫子有一些生理反应,但是至少可以接受它们在我身边出现了。
与此同时,好巧不巧,就在我们一群人聊天的时候,有一只小胡蜂飞在了人群周围,偷吃着我们盘子里的肉馅。
一个爸爸看到胡蜂以后很紧张,坐立不安。我就想做点什么来帮他舒缓,但是我也没想好,就随意一伸手,结果没想到这个小胡蜂很卖我面子,就停在我手上了。
然后我就感觉到那个爸爸一下就释然了,我仿佛听到他身边有一个厚厚的壳"咔嚓"一下破裂了,感受到了人和自然重新建立连接的美妙。
丑蔬菜的"身材焦虑"
说完遭人嫌弃的虫子,再说说我们家菜地里的丑蔬菜。
这个长豆角(也叫豇豆),标准的样子应该是纤纤细细的,但这个很明显是个异类。
它为什么会长成这样?因为豆角是攀援植物,需要在竹竿上爬着生长,而这个豆角在结果食的时候,非常不巧,长在了架子的衔接处,于是就这么扭曲地生长出来了。
我们平时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在城市的超市里看到的都是那些模特身材的果实蔬菜,因为那是商品。但是我们在土地上生活得越久,就越会发现,其实它们会长成各种各样的样子,但它们仍然是食物。
这个西红柿拿在我手上,成熟得刚刚好,刚刚开始变红。它小时候被虫子咬了那么两口,但很顽强地活了下来,没有腐烂变质。
作为农民,我们会把它摘下来,无非就是打个口子切掉它的疤痕,味道一样很美。因为我深深地知道,在土地上生活的西红柿要想变红真的很难,它就跟明星是一样的。
还有这些小小的歪歪扭扭的葫芦娃型的黄瓜,什么样都有。
因为秋天天气渐凉,水分也不够充足了,所以它们才会结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但口感依然是爽脆的、甘甜的。拿去给培训的学员,让他们当作下午茶,不能增肌,但是可以减脂。
总而言之,它们是一个个努力生长的生命,我们不忍看它们因为"身材焦虑"就被丢到垃圾桶里面去了。
生命之网
演讲接近尾声了,我们现在回到盖娅·沃思花园的上空,再看一下这座小山。
可能在最开始,大家看到的是次生的山林、农舍、农田,但是随着在这块平凡的土地上生活得越来越久,我们会发现隐藏在这块土地之下的是一张纠缠交织的生命之网。
在这个生命之网当中,不仅有凶猛威武的大动物,其实还有很多微不足道的弱小生灵,可能是一颗菜,可能是一只虫,还有我们作为农夫镶嵌其中。
这个季节正是蚜虫比较活跃的时候,瓢虫就会过去吃蚜虫,食蚜蝇也会过去吃蚜虫,但是可能这个时候蚂蚁就会出现,把瓢虫和食蚜蝇打跑,因为蚜虫分泌的甜汁是蚂蚁的美味点心。
特别要提的是,我们作为农夫在这个生命之网中生活,也会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系统和自己紧密的联系,自然给着我们各种各样的支撑,我们也照顾着生命之网的存续。
讲到这儿,我也想送上最后的嘱托。
可能在座的朋友们不一定有机会把家搬到一座小山上去生活,但有朝一日,我们有可能会作为一个旅客,进入到这样一块平凡而普通的田地当中。
甚至在未来,你也可能是一个土地开发者,你将打交道的不仅仅是一块一块的资源,还是一张活生生的里山的生命之网。我们需要与它友好为邻。
谢谢!
策划:通通
剪辑:大凯
设计:挠挠 49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一席(ID:yixiclub)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动漫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