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8日讯(记者陈晓彤 通讯员高翔)4月18日,华中科技大学举行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大会,这是全国首批、湖北唯一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大会当天,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解孝林就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情况进行详细解读。
揭牌仪式。
校企配置“双导师”
(相关资料图)
解孝林介绍,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将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实施项目制、跨领域、冠名式编班相结合的模式来组建各年级集体。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解孝林进行详细解读。
据悉,在招生时,由企业方基于实际项目给出研究课题,确定招生专业需求。学生入学后,开展导师学生双选,由校企双方根据项目匹配“双导师”,学生根据项目自主选定导师组及课题。同时,校企双方共建课程,根据实践课程需要确定实训设备需求,学生在实训平台进行工程训练,在企业平台进行不少于12个月的专业实践。
在师资建设方面,将建立以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工科院系共同组成的双导师或导师组培养制度,通过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习,培训专任教师获得执业资格,合建“双师”素质培训平台。同时,兼聘科研院所优秀师资,选聘企业导师,打造高质量校企导师队伍。
硕士生一年在校园,两年在企业
近年来,教育部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作为新工科建设的最重要核心议题,从201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到2017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再到2022年试点建设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已历经十余年发展。华中科技大学紧跟步伐开展探索,2010年获批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8年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新时代卓越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入选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建设高校。经过多年发展,学校与重点央企、龙头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160余个,校外联合培养基地近400个。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博士一年级学生谢莒芃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自己已经完成一年的校内课程学习,将在今年下半年进入东风公司开展企业学习。他的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希望在自动驾驶算法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进入企业后,我会根据他们提供的课题进行选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扎根一线,将纸上的技术真正落地到生产线上,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谢莒芃说。
据悉,华中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后将在课程设置上分为校内课程和校企共建课程,并建设类企业环境工程师实训中心,实行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同步、项目攻关与学位论文同步、学位授予与执业资格认证同步。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三年,一年级时在校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二年级和三年级开展企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解决工程问题。博士研究生培养为四年,一年级同样在校学习,后三年到企业开展工程实践。学院将制定与国家标准相适应的分类学业评价体系、学位评定标准、学位论文等对学生进行毕业考核。
致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领军人才
解孝林介绍,学院将围绕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关键软件、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致力于破解制约卓越工程师培养核心难题,实现从学科、专业单一性向学科大类交叉,校企同和方式的根本转变,由重视理论传授到重视工程创新能力的根本转变,从唯论文、唯奖项向考察实际创新贡献为主的根本转变。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对工程硕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人才,突出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具有较强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工程博士,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领军人才,突出工程创新能力,突破学科和专业界线,强调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面向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具备开展创新性研究和系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解孝林说。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发展愿景。
未来,学院将建设“一区多部”,依托军山校区“大制造”、光电实验室“大光电”、国际医学中心“高端医疗装备”以及国家网安基地“网络空间安全”等多个平台,打造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特区。致力于到2025年,改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组织模式,建立工程硕博士有组织联合培养的新范式,搭建校企协同培养的新型产学研平台,促使学校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发生显著变化。
【编辑:商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动漫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